综合报告
首页
>> >> 综合科 >> 综合报告
2014年全市经信工作总结报告

发布日期:2015-02-10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威海市经信委 字号:[ ]


  2014年,全市经信系统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 “产业强市、工业带动”的决策部署,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全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扎实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工业经济发展和信息化建设取得新的突破,圆满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1.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206亿元,增长11.77%,列全省第四位,较上年前移九位,高于年初目标0.27个百分点,高于全省2.15个百分点。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561亿元、利税561.5亿元、利润354亿元,分别增长9.7%、11.6%和12.8%,利税和利润增幅均列全省第二位。工业累计用电量达66.4亿千瓦时,增长1.83%。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99家,超出年初计划99家。
  2.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七大产业集群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764亿元,增长13%,占全市工业的比重达87.8%,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实现利税495亿元、利润313亿元,分别增长13.3%和13.4%。其中,四大传统优势产业运行平稳,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138亿元,增长11.5%;三大战略新兴产业集群呈现较快增长,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26亿元,增长19.7%。
  3.投资结构持续优化。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占工业技改投资的比重达到50.9%,比上年提高12.5个百分点。百项重点工业投资项目完成投资248亿元,同比增长30.3%,完工投产项目30个,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完成投资132.4亿元,占全部项目完成投资的53.4%。
  4.创新驱动能力增强。新增省级工业设计中心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0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9家、市级行业技术中心2家。组织实施省级企业技术创新项目351项,培育省级以上新产品284 项、新技术105 项、新工艺85 项, 38%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集中突破了单纤高功率(2000W)准单模连续型全光纤激光器等26项关键共性技术。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2510.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7.7%,比年初提高1.1百分点。
  5.节能降耗扎实推进。完成节能工程项目133个,年可实现节能9.5万吨标准煤,综合利用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250万吨。在2013年节能目标任务考核工作中,超额完成年度节能计划,位居全省第六位。预计2014年全市万元GDP能耗下降4.5%,可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3.0%的节能目标。
  6.信息化建设进展顺利。智慧城市建设进展顺利,市民网、智慧交通、智能公交等项目投入运营。天润曲轴、金猴集团列入工信部“两化”融合贯标试点。连续4届荣获“中国城市信息化50强”荣誉称号,成功入选“宽带中国”示范城市,成为省内4个入选地市之一。信息消费试点城市建设有序推进,全年信息消费同比增长20%。
  7.争取上级扶持实现突破。荣成海洋食品产业园成为我市首个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高区医疗器械产业园被评为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推荐65个项目列入国家、省扶持计划,累计争取扶持资金2.1亿元,其中,拓展纤维航空应用验证项目可获专项资金5000万元。
  二、主要工作
  (一)实施产业集群“3+4”发展战略,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新突破。一是加强规划引导。按照“条块并行、协同配合”的思路,建立了由主要领导挂帅、7名分管领导牵头、七个机关科室主抓、相关科室单位密切配合的七大产业集群工作推进机制,形成了齐抓共管合力。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快发展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四大传统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以及七大产业集群具体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产业集群发展目标和推进措施。组织召开了全市七大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研讨会,邀请了省经信委、省国防科工办、行业协会和有关专家,对我市七大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进行论证,进一步提高了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省经信委高度评价我市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的做法,并在全省进行了推广。二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重点攻克50项关键共性技术,培植100个特优产品,壮大40家骨干企业,做粗拉长汽车及零部件等6个产业链条,加快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巩固工业发展基础。针对船舶行业遇到的困难,会同有关区市指导企业逐个研究制定转型方案,对存在资金周转困难的企业,通过临时借款、过桥资金和抵押担保等方式,帮助企业协调资金10亿多元;组织企业开展《船舶行业规范条件》符合申报工作,经积极争取,黄海造船和中航威海船厂已分别列入第一、二批“白名单”,为企业融资和开拓市场创造了有利条件;做好船舶产能化解工作,将产能从年初的300万载重吨化解到128万载重吨。三是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16大类主导产品,培植30家骨干企业,打造物联网、新医药、碳纤维3个产业链条,逐步将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成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年内重点推动了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①组织开展交流对接活动。组织50多家制造业企业与我市机器人研发生产企业进行对接合作;组织20多家机器人生产及应用企业参加了2014中国(上海)国际机器人展览会;举办第一届机器人暨智能装备产需对接洽谈会,邀请17家知名机器人生产企业和5家高校院所与我市119家重点企业进行了产需对接,累计达成合作意向协议25个。②积极推进战略合作。促成新北洋股份有限公司与威海正棋机电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共同出资设立威海新北洋正棋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推动山东海富光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激光器项目合作协议;与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就在威海建立机器人智能制造体验中心达成合作意向;与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合作,2015年在威海举办第四届机器人产业链平台建设高峰论坛。
  (二)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应用,企业创新能力再上新台阶。一是加快创新平台建设。积极搭建覆盖全市的公共服务平台、辐射行业的行业研发平台、服务企业自身的企业创新平台“多层次创新体系”。①加快公共服务平台推广应用。依托迪沙药物研究创新服务平台、威海赛宝研究院、工业设计云平台、物联网产业创新服务平台、双丰电子工业振动测试实验室等一批公共服务平台,在全市工业企业中组织开展了“引智强企”、“科技服务周”等科技对接活动,年内共为700余家企业提供了联合研发、工业设计、仪器公用、分析检测、检测认证等全方位服务。迪沙药业“药物研究创新服务平台”作为新医药产业集群重要的创新服务载体,于5月份挂牌成立,拥有专职研发人员256人,博士10人,学术带头人12名,在研项目300多项,已取得国家新药证书12个,年内实现对外服务收益1000余万元。②加快行业技术中心建设。研究制定了《威海市行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鼓励和支持现有的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创建行业技术中心,年内新认定海珍品精深加工、物联网2家行业技术中心。③推进企业创新平台建设。鼓励企业加大投入,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新认定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9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0家,总数分别达到93家和78家,威高集团、新北洋、广泰空港三家企业获批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其中,威高集团2014年研发投入达12.7亿元,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5.2%,拥有发明专利50多项,自主知识产权产品340多项,100多种产品打破国外垄断。二是加快技术创新项目开发。全年实施新产品开发项目2189项,其中,351个项目列入省技术创新项目计划,项目技术水平全部达到国内先进以上,建成达产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213.28亿元、利税36.9亿元。集中突破了产业关键共性技术26项,其中,海富光子千瓦量级全光纤激光器等12项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以上,华菱光电“双排感光像素接触式图像传感器”等3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做好企业研发费加计扣除政策的落实工作,为69户企业落实2013年加计扣除开发费额5.49亿元,可减免企业所得税额1.37亿元。三是推进产学研联合。组织30余家企业参加山东省产学研展洽会、生物医药与化工材料产学研专题对接会等对接活动,会议期间,通过展览展示、推介交流等方式,共对外发布企业技术难题43项,人才需求100余人,好当家、华鹏玻璃、上善堂等企业与省科学院初步达成了合作意向。
  (三)实施技术改造战略,项目建设取得新进展。一是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对年初确定的总投资838.6亿元的百项重点工业投资项目,加强分类指导和调度服务,帮助企业协调解决项目开工和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全年百项重点工业投资项目完成投资248亿元,同比增长30.3%。其中,国投中鲁乳山果蔬汁产业园等30个项目完工投产。二是抓好技改政策落实。为38项技改项目落实技改设备贴息资金1367万元,拉动企业设备投资16.5亿元;引进国外先进设备46台套,争取设备进口免税指标1200万元;争取2014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和省工业提质增效升级重点项目扶持资金共计2376万元。三是积极推动银企合作。利用省、市两级融资平台,为项目建设争取金融信贷支持。召开全市银企对接会,推进36家工业企业与15家银行达成贷款协议113亿元;推荐31个技改项目列入省2014年技改导向计划,与金融机构达成贷款意向10.45亿元。四是推进骨干企业加快膨胀扩张。对160个新增骨干企业膨胀扩张项目建设进度进行重点调度和现场服务,全年实物工作量过2000万元骨干企业膨胀扩张项目达75个,比上年增加12个,完成实物工作量42.1亿元,同比增加3000万元。
  (四)优化涉企服务,营造工业发展新环境。一是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利用山东省企业家联合会、青倾企业家协会等载体,以及到企业调研走访的机会,通过网上政策一点通、印发宣传册、上门宣讲等形式,将有关政策及时传达到企业,使企业了解政策实质,享受政策实惠。其中,组织开展3次专题政策解读会,培训企业200余家,为企业用足、用好相关扶持政策打下坚实基础。二是积极争取资金扶持。紧盯上级政策导向,深入研究、提前对接,资金争取工作取得新突破。全年推荐65个项目列入国家、省各类专项计划盘子,累计争取扶持资金2.1亿元,位居全省前列。其中,争取省工业提质增效升级专项资金1995万元;天润曲轴股份有限公司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项目列入工信部基础装备重大专项,争取资金2300万元;拓展纤维国产T800级碳纤维在航空应用验证项目列入国防科工局专项计划,争取扶持资金5000万元。三是建立全员联系企业制度。建立覆盖市直企业、市区企业和全市企业三级联系企业制度,全年累计走访调研企业350多人次,帮助企业协调解决供汽、供电、资金、人才等难题40多个。
  (五)创新企业营销方式,市场开拓取得新成果。一是加大国内市场开拓力度。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印发了《2014年全市工业企业国内重点参展活动计划》,确定年内重点推进50场国内展会,引导企业以展促销,扩大市场份额。全年组织360多家企业参加了重点区域和专业性展洽会50场,签订产品营销协议合同总额102亿元。二是加快电子商务推广应用。加快“好品山东”和“阿里巴巴·威海产业带”等重点电子商务平台的推广应用,开展电子商务专场培训会4场,培训企业300多家。目前,全市已有500多家企业通过“好品山东”网开展了网上营销推广活动,380家企业在“阿里巴巴·威海产业带”电商平台开设网上店铺,全市40%以上“规上”工业企业开展了电子商务应用,年网上销售收入过千万元的企业达到12家。三是大力开拓军民融合市场。组织19家企业参加由总装备部、工信部等部门主办的民营企业高科技成果展览暨军民融合高层论坛,我市是全国唯一的以地市为单位组织参展的城市,引起主办方的高度重视;组织威高电子等12家军工企业与十一大军工集团进行产业对接,三角集团、万丰镁业2家企业与相关军工集团签订了深度战略合作协议。
  (六)加快软件业发展,“两化”融合再上新水平。一是推动软件产业发展。对全市40余家软件企业开展双软认证服务。年内新认定“双软认证”企业9家,新登记软件产品68件,新北洋公司入选2013-2014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二是推动软件服务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召开软件助推“两化融合”企业对接会,组织20家软件企业与140家工业企业进行了对接,引导软件产业面向制造企业开发软件,提供行业解决方案,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互动发展。三是实施“两化”深度融合示范工程。支持威高集团、三角集团、金猴集团等信息化水平较高的企业,探索开展企业“两化”融合符合性认证,积极参与国家贯标达标,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经积极争取,天润曲轴和金猴集团列入工信部“两化”融合贯标试点企业。研究确定了32个“两化”融合重点项目进行跟踪调度,并将其作为今后一段时期我市推进“两化”融合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七)加快社会信息化建设,培育信息消费新业态。一是扎实推进智慧城市建设。①完善信息化项目建设专家论证和立项流程,指导云计算中心建立相关规章制度40多项,为智慧城市的规范化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②在省内率先开通市民网服务,已向市民提供9个板块、1260项服务内容,访问量突破12万人次。③智慧交通项目已建成“一个平台”、“八个系统”,实时监控道路运行状况,城区高峰时段排队长度平均缩短5-10%。④全面推进智能公交项目,50条公交线路实现智能调度,公交线路营运车辆全部实现智能化,开通了智能公交APP服务,日访问量超过2万人次。⑤加快智慧供热、燃气、供水等城市管理项目应用,目前,智慧供暖用户达到10万余户,智慧燃气81个远程数据采集点覆盖市区和东部滨海新城等重点区域,智慧电网全市130万电力客户实现用电信息自动采集和电费自动核算。二是推进“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建设。以建设“宽带中国”示范城市为契机,统筹推进无线局域网、3G、4G等无线移动宽带网络协调发展。目前,无线局域网全面实现公共区域热点覆盖,3G网络基本覆盖城乡,威海移动4G实现了所有城区、县城、乡镇及发达农村的全覆盖。三是积极推动信息消费试点城市建设。研究制定《加快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实施意见》和《促进我市信息消费的实施方案》,加大工作协调力度,挖掘消费增长潜力,推动面向生产、生活和管理的信息消费快速健康发展。全年信息消费同比增长20%。
  (八)加快低碳绿色发展,节能降耗取得新成效。一是加快节能环保示范产业基地建设。研究制定了高效节能电机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指导威海高效节能电机产业化基地和南海新型建材产业化基地成功列入省级节能环保产业示范基地。二是推进重点节能项目建设。以锅炉(窑炉)改造、余压余热利用、绿色照明等为重点,组织实施百企节能降耗工程,完成节能工程项目133个,年实现节能量9.5万吨标准煤。三是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推荐三角轮胎、威海热电集团等11家企业获批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单位。新认定资源综合利用企业12家,年可为企业减免税款达260万元。截至目前,全市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累计达到63家,年内消化主要工业固体废弃物250万吨。以电力、化工、建材等行业为重点,完成清洁生产审核企业45家,超额完成上级下达的目标任务。四是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推荐力久特种电机、荣佳电机等3家企业的223个型号产品成功入选节能产品惠民工程高效电机推广目录,入选型号数量占全省入选总数的一半。近三年来,我市入选推广目录的产品型号总数达到308个,年可实现节电约3.46亿千瓦时。五是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提前淘汰拆除文隆电池有限公司落后铅蓄电池极板生产线设备和文盛染织有限公司落后前处理设备,顺利通过了省里组织专家现场验收,圆满完成省下达我市的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目标任务。
  (九)完善要素供应保障机制,工业经济取得新发展。一是建立完善工业经济监测调度机制。建立完善重点企业直报制度,对100户骨干企业和100户成长型企业实行重点监测和调度分析,掌握经济运行走势,深入挖掘增长潜力,确保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启动工业经济运行监测联系制度,聘请25名重点企业高管担任全市工业经济运行监测咨询专家,进一步提高了运行监测的质量和水平。二是强化生产要素保障供应。健全煤电油运供应和应急协调机制,超前预测、科学调度,圆满完成了迎峰度夏等重要节点和关键时期的要素保障供应。三是推进电力政策落实和试点。落实县域大工业电价政策,对170家负载率低的冷冻食品加工企业转执行一般商贸仓储电价政策,年可降低企业用电成本1300多万元。推荐三角集团列入山东省2014年电力直接交易试点用户名单,促成三角集团和威海华能电厂签订电力直接交易合同,年内三角集团可降低用电成本135万元,预计2015年可降低用电成本800万元以上。四是做好突发事件应急保障。“5·29山火”期间,迅速启动电力应急预案,会同相关部门组织开展电力抢修和调度,保障电力设施安全稳定运行。建立健全2014年威海市应急产品信息库,推荐怡和专用设备、广泰空港、中复西港3家企业的12种产品入选2014年山东省应急物资生产企业目录。
  (十)认真抓好重点领域监管工作,构建行业管理新秩序。一是加强频率台站管理和非法台站检查力度。核发无线电台执照319个,为环翠区470多艘渔船办理电台执照年检验证手续,为893个新建公众通信基站及时办理审查报批手续。组织开展打击非法设置使用无线电台站专项治理活动,共查处78家单位非法设置使用对讲机447部。二是加强无线电监测监听。“VHF/UHF超短波网格化监测网”项目全面建成并投入运行,进一步提升了监测监听能力。全年累计监测监听12000多个小时,完成47个预指配频率监测监听任务。圆满完成“两会”、亚运会火炬传递及铁人三项赛、帆船锦标赛等重要活动及全国高考等11类考试无线电安全保障任务,积极参与青荣城际铁路建设论证工作,完成66个拟设基站的电磁环境测试任务,为列车的指挥调度和安全运行提供保障。三是强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强化安全生产属地管理原则,严格落实“两个主体”责任,层层签订安全生产工作责任书。建立民爆企业专管员制度,督促企业严格落实安全防范措施,深入开展安全大检查,全年共检查56次,提出整改意见125条,确保了经信系统安全生产无事故。组织7家民爆企业开展应急演练活动,邀请专家亲临现场指导,有效提升民爆企业的应急防范能力。四是加强行业监督管理。对化工、水泥、白酒、乳制品、液氨等行业内企业组织开展专项检查,对稀土行业开展专项整治活动;根据国家、省禁化武办工作要求,做好我市5家监控化学品生产企业特别许可证申报认证工作。

 

  (十一)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创党建精神文明建设新局面。一是扎实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坚持把学习教育贯穿教育实践活动的全过程,组织工委系统22个所属党委、164个支部、3287名党员全部参加教育实践学习活动,进一步统一思想、提升思想认识。深入基层广泛开展意见建议征集活动,召开座谈会50余场,个别访谈240余人次,整理汇总意见建议共计17大类53条。结合征求的群众意见和查摆出的突出问题,研究制定“两方案一计划”和个人整改清单,明确问题责任、时限和要求,确保整改任务落实到位。8月份,组织召开工委专题民主生活会,班子成员主动带头示范,深刻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为进一步打牢贯彻群众路线、改进作风奠定了思想基础。二是全面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突出党委班子建设这一重点,进一步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全年培养入党积极分子145人、党员发展对象85人。在“5·29山火”救援活动中,组织所属企业党委和机关干部成立337人的扑火救援队伍,参加现场救火共计500多人次,提供志愿服务82人次,工委所属企业合计捐款捐物160多万元。三是开展联系基层困难群众活动。将文登市曲疃庄村18户困难村民、威建集团困难职工、荣成市城西敬老院作为联系对象,坚持上门走访慰问,累计捐款捐物价值5万多元;筹集20多万元资助曲疃庄村进行入村道路硬化、绿化美化村庄、修建大口井提高饮用水质量。市慈善总会工信分会筹集31.5万元资助企业困难职工138人,机关党员干部在“慈心一日捐”活动中捐款16750元。四是确保关键时期的企业稳定。充分发挥市经信委、工业行办、企业三级信访稳定管控体系作用,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和积案化解活动,全年共接受群众来信、来电、来访105起、798人次;妥善解决了市印刷机械公司部分拆迁职工临时安置费补偿金发放等历史遗留问题,及时化解了二毛厂、山花地毯等多起职工集体访初访苗头,实现了关键和敏感时期到省进京“零”上访。
  总之,在去年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下,我市工业发展态势逐渐向好,圆满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受宏观大环境影响,经济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一是经济下行压力逐步加大。经济运行企稳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部分行业存在风险隐患,有些困难企业还没有真正走出困境。二是转型升级面临诸多挑战。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还不高,传统产业创新驱动力需要加强,落后产能没有完全化解。三是产业领域有效投资不足。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占比不够高,企业投资意愿不强,存量调整的进展还不够快。四是要素供给依然偏紧。技术工人、研发人才比较短缺,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电子设备组装等行业用工不足的问题将会延续。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缓解。五是信息化应用水平有待提高。企业应用信息化程度依然不高,普及面不广,两化融合的深度和广度有待加强。针对上述问题和不足,在2015年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转变观念,创新思路,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以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更加务实的工作作风,推动全市工业经济和信息化工作再创新佳绩。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